回首頁

背景圖

圖片

蛇蜥

圖片

麗紋石龍子

圖片

斯文豪氏攀蜥

蜥蜴的特徵
蜥蜴身體具有鱗片,很像縮小版的恐龍;有些蜥蜴,例如壁虎,牠們的腳趾具有皮瓣,可以行倒立的功夫,吸附在天花板上。蜥蜴是躲避天敵的高手,牠們常常會因所處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來改變自己身體的顏色以適合環境,就像穿著迷彩衣一樣,讓天敵找不到牠們。有些蜥蜴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也會自己切斷尾巴,用斷尾來混淆天敵的視聽,然後趁亂逃逸。特別的是牠們的尾巴也會有再生的能力,在斷尾後又會重新長出來。
保護色
大部分的壁虎,例如:蝎虎、鉛山壁虎、菊池氏壁虎、雅美鱗趾虎,都有很好的保護色,牠們的體色常常會隨著環境而改變,一方面可以躲避天敵,一方面用來偽裝等待獵物的出現。部分種類的蜥蜴也演化出和生活環境相似的體色來避免被天敵發現,例如:梭德氏草蜥、台灣草蜥、雪山草蜥、蓬萊草蜥、牧氏攀蜥和短肢攀蜥等。
斷尾逃生
有很多種類的蜥蜴在遇到危險或攻擊的時候,尾部肌肉會劇烈收縮而斷落。脫落的尾巴會持續扭動混淆天敵,待天敵將注意力轉移到斷尾時,蜥蜴便可以趁機逃逸。特別的是蜥蜴的尾巴也會有再生能力,在斷尾後又會重新生長出來,雖然如此,蜥蜴卻不會輕易斷尾,因為蜥蜴的尾巴具有平衡身體的重要功能,而且每次再生也會花費蜥蜴很大的能量。
圖片

麗紋石龍子

台灣的蜥蜴除了攀蜥類的蜥蜴不會斷尾之外,大部分的蜥蜴都會斷尾,例如:梭德氏草蜥、台灣草蜥、雪山草蜥、蓬萊草蜥、蛇蜥、股鱗挺蜥、多線南蜥、沿岸島蜥、麗紋石龍子、台灣中國石龍子、印度挺蜥、長尾南蜥、多稜南蜥、台灣挺蜥、白斑中國石龍子、蝎虎、鉛山壁虎、菊池氏壁虎、雅美鱗趾虎。部分種類的幼蜥,例如麗紋石龍子、股鱗挺蜥和印度挺蜥,因為躲避天敵的能力比較差,尾巴會演化出鮮豔的藍色或紅褐色,讓天敵分心去攻擊尾部。長大以後,這些蜥蜴的尾巴又會長回和體色一樣的顏色。
台灣保育類蜥蜴
菊池氏壁虎
每當夜晚來臨,菊池氏壁虎就會在珊瑚礁岩壁或廢棄的房屋活動。牠喜歡吃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覓食的時候如果不小心遇到天敵,牠會讓自己的尾巴斷裂,以欺騙天敵的捕捉,成功逃命。長大後的菊池氏壁虎身體可以長到20公分,身體占全身長的一半,背部會出現較細的粒鱗和許多大型疣鱗,身體背部的顏色主要為灰褐色,有兩條斷斷續續的深色短斑,從頸部一直延伸到尾基部。牠的尾巴有許多環形的櫛刺狀鱗片,趾及指端顯著擴展,且其下皮瓣為單列。壁虎媽媽一次會產2顆卵。
台灣草蜥
喜歡在白天活動,最愛吃的食物是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牠的尾巴可以在活動中幫助保持身體平衡,還可以纏繞在其他物體上,所以牠在植物上活動自如,常在草地、灌木叢或大型禾本科植物上活動,夜晚也常棲息在禾草或其他植物上休息。雖然遇到天敵時牠會自斷尾巴,但並不像守宮科或壁虎科蜥蜴那樣輕易把尾巴弄斷。牠的身體修長,舌頭明顯分叉、身體長可達6公分,尾長約為身體長的2-3倍,腹部為白色,小時候身體背部為褐色,眼睛下方有一條白色縱黃色的條紋,或深或淺。蜥蜴媽媽一窩約可產2至6顆卵。
雪山草蜥
喜歡白天出外活動,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是牠最愛的食物,高山的碎石坡或灌木叢間的裸露地面都是牠的活動空間,當牠受到驚嚇時,就會躲入碎石堆縫隙或灌叢內。雖然牠會自斷尾巴躲避天敵,但不像守宮科或壁虎科蜥蜴那麼輕易弄斷尾巴。雪山草蜥的外型比台灣其他同屬的蜥蜴粗壯,身體長度最長有6.8公分左右,尾巴長度最大約是體長的2倍左右。牠的身體長雖然是台灣產草蜥屬蜥蜴中最大的,但是尾巴所占比例卻最短,另外,牠的舌頭明顯分叉,腹部為白色,身體背面顏色以褐色為主。蜥蜴媽媽一窩約可產2-4顆卵。
圖片

蓬萊草蜥

蓬萊草蜥
喜歡白天到草地、灌木叢或大型禾本科植物上活動,夜間常會出現在禾草或其他植物上休息。牠愛吃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活動時尾巴是牠很重要的工具,可幫助平衡且具纏繞功能,雖然牠也會自斷尾巴逃避天敵,但不像守宮科或壁虎科蜥蜴那麼容易弄斷尾巴。蓬萊草蜥小時候身體背部顏色是褐色,從眼睛下方到尾巴附近有一道白色線條,長大後身體側邊會出現深綠或淺綠的顏色。牠的身體修長,舌頭有明顯分叉,身體最長約6公分,尾巴最長約可達身體的3倍,腹部為白色。草蜥媽媽一窩約可產2至6顆卵。
圖片

台灣蜓蜥

台灣蜓蜥
常在白天時出沒,喜歡在裸露或空曠的地方活動,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是牠常吃的食物。牠遇到危險時常常會往石堆縫隙或小灌叢中鑽,遇到天敵時也很容易自斷尾巴,以欺騙敵人快速逃生。牠是台灣蜓蜥屬蜥蜴中體型最小的,身體長度最長約5公分,尾巴的長度是身體2倍,體型相當修長,腹部為綠色或黃綠色。蜓蜥媽媽平均一次約可產4-8顆蛋。
圖片

蛇蜥

蛇蜥
喜歡在潮濕天然林底層的落葉堆或土中活動,偶爾會到比較空曠的林道或路邊曬太陽,最常吃的食物有蚯蚓、蛞蝓或甲蟲的幼蟲等等。為了躲避想要吃牠的天敵,蛇蜥會讓自己的尾巴斷裂,讓天敵誤認尾巴就是牠,並趁機逃命。蛇蜥的身體長度可以達到20公分左右,尾巴長度是身體的1.8倍。小時候的蛇蜥身體兩邊帶有黑色縱向的斑紋,長大後的蛇蜥身體大部份是褐色,有淺也有深,有許多藍色斑紋散布其中。
台灣常見蜥蜴
鉛山壁虎
常在夜晚出沒,喜歡到樹林或郊區的房子附近活動,最愛吃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遇到天敵時會讓尾巴斷裂,將尾巴留下後趕快逃命。牠全身長不超過13公分,身體長約5-6.5公分,背部大部分是灰黑色或褐色,有深有淺,從頸部到尾部有一道長長的、深淺交錯的短斑,背部有細小的粒鱗,夾雜大型的疣鱗,腳趾和指端顯著擴張,其下的皮瓣為單列。壁虎媽媽一次會產2顆卵殼相連在一起的卵,常把很多顆卵聚集產在同一個地方。
圖片

蝎虎

蝎虎
夜晚時喜歡跑到一般住家附近、路燈下或其他近郊有燈光的地方活動,愛吃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牠很容易在遇到敵人時自斷尾巴,而且叫聲明顯。牠的全身最長有13公分,身體長約4.5-4.6公分,身體顏色主要是灰、黑、褐或白色,會隨環境改變身體的色調,背部除較細之粒鱗外,也有許多大型疣鱗,尾巴有許多環形的櫛刺狀鱗片,腳趾和趾下之皮瓣為雙列,第一趾還有爪子。蝎虎媽媽一次會產2顆卵,卵殼不相連。
圖片

黃口攀蜥

黃口攀蜥
偏好住在植被遮蔽度高的地方,喜歡白天時在森林邊緣活動,常常在空曠的樹幹間或地面上曬太陽,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是牠最愛的食物。和其他蜥蜴不一樣,牠遇到天敵時不會自斷尾巴,但身體顏色會隨環境改變成保護色,讓敵人不容易發現。雄蜥在別的動物接近時會以伏地挺身的動作來示威,喉垂部位也會擴張並變黑,讓白斑及紅色斑變得更明顯,以嚇跑敵人。牠的全身長不超過23公分,尾巴約占全長的2/3,是現今台產攀蜥屬中體型最嬌小的。雄蜥的鬣鱗、喉垂和身體側邊黃色或綠色的縱帶都比較明顯;雌蜥的身體顏色比較均勻。蜥蜴媽媽一窩可生下4-6顆卵,主要在夏天時生殖。
圖片

斯文號氏攀蜥

斯文號氏攀蜥
喜歡白天時在森林邊緣活動,常常在空曠的樹幹或地面曬太陽,愛吃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牠遇到天敵時不會自斷尾巴,但會隨著環境改變身體顏色,形成良好的保護色,讓敵人就不容易發現。當別的動物一接近,雄蜥會做伏地挺身以示威,喉垂部位也會擴張並變黑,使得白斑更明顯,讓敵人不敢靠近。牠全身最長有31公分,尾巴長約占全身的2/3,是現今台灣攀蜥屬中體型最大的。牠的身體背部主要是黃褐色,口腔外緣是白色,頷部底色是灰色且常帶有白斑(雌蜥較不明顯),背脊高且身體微側扁。雄蜥的鬣鱗、喉垂和身體側邊黃綠色的縱帶都比較明顯,體色也比雌蜥鮮豔。夏天是蜥蜴媽媽的生殖期,一窩可生下4-6顆卵。
圖片

麗紋石龍子

麗紋石龍子
白天時出沒,喜歡在墾地或較空曠的草地活動,遇到危險時會往草叢中逃逸,並斷裂尾巴以逃命。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是牠的主食。牠的身體最長約有9公分,尾巴約為身體的1.5倍長,後腿內側近股部的鱗片大且排列較不規則,小幼蜥有鮮豔的藍色尾巴,身體背部主要為黑色,且有五條金色的縱向花紋一直延伸到尾巴;長大後的蜥蜴背部轉為淺褐色,背部金線和藍色尾巴也漸不明顯,雄蜥的甚至會完全消失;頭和身體兩側則常帶有紅斑。蜥蜴媽媽為卵生,最高紀錄一窩產8顆卵,會保護幼蜥。
圖片

多線南蜥

台灣外來種蜥蜴-多線南蜥
多線南蜥喜歡在海拔500公尺以下的水邊農地活動,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是牠最愛的食物。遇到想吃牠的天敵時,牠會弄斷自己的尾巴,將尾巴留下後趁機逃生。牠的身體最長有12公分,尾巴最長為身體的1.5倍;背上的每個鱗片上通常有三道中度的稜脊,長大後雌性和雄性有明顯分別,雌蜥和幼蜥身體兩側有許多黑白相間的斑點,雌蜥的背部還有許多黑色縱紋,但雄蜥背部的顏色是較均勻的褐色,體側也沒有斑點,而前肢上方帶有黃色或橘色的帶狀斑塊(生殖季時特別明顯)。較特別的是,多線南蜥為胎生,蜥蜴媽媽一窩約可生5-8隻蜥蜴寶寶。
圖片 進入蜥蜴小遊戲